四川宜宾抓实产业促升级******
优质项目推进稳 数字经济势头旺
四川宜宾抓实产业促升级
本报成都12月20日讯(记者钟华林)今年以来,四川省宜宾市把抓实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撑点,1月份至10月份,宜宾市GDP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招商引资签约金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均居四川省前列。
制造业新增项目是宜宾抓实产业的主要发力点。前9个月,全市38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0多亿元,102个项目开工建设。中材锂膜西南基地10亿平方米电池隔膜、四川铭丰电子10万吨铜箔、天原集团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接连开工。
位于宜宾高新区的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紧张有序生产。前不久,这家生产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企业一期工程投产运行,二期工程启动建设。“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年产20GW电池片,明年全年订单已排满,投产后每天将有四五千万元产值。”公司副总经理陈龙介绍,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
四川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已具雏形,该项目总投资220亿元、年产50GW单晶硅棒及30GW单晶硅片,年产值270亿元,一期工程将于近期正式投产。在现场组织施工的公司负责人张振忠介绍,项目用地700多亩,政府部门派干部守在工地,挂图作战,为项目施工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批已投产项目正在发挥稳增长作用。前三季度,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四川时代实现产值同比增长42.1倍。日前,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停满了发往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电动汽车,制造中心经理叶小冬介绍,公司全面优化生产工序,产销两旺。
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干部赵玥介绍,今年以来,仅动力电池一个产业,市、县两级共组织招商21次,重点走访数十家企业。据了解,宜宾市制造业大项目接踵而至,先后招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前三季度累计招引项目196个,协议总投资2049亿元,动力电池、数字经济、信息服务业、晶硅光伏等重点产业得以延链补链强链。
抓实产业为宜宾经济增长增添动力,优质项目使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1月份至10月份,宜宾工业投资增长2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新兴产业动力电池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5倍;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5%。
积极创新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方式******
作者:王欣
据报道,2022年国内有7个城市GDP总量进入2万亿俱乐部,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和成都。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城市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城市在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比如,江苏省苏州市的开发强度高、资源约束紧、转型任务重,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了全国约2.1%的经济总量,而且生态环境质量依然保持稳中向好、持续改善态势。究其原因,就在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做好了经济与生态的“双面绣”。近年来,苏州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4.7万余家,为引进高产出、低污染的项目腾挪了发展空间,抓住治污攻坚与高质量发展互促互利的契合点,形成了一招多赢的局面。
实践证明,在引领、优化和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有力的抓手,也是重要的推手。关键是务必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全面研究、积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首先,增强系统观念。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绝不能局限于传统思想上的污染防治工作。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佳平衡点,既要“清澈见底”也要“鱼翔浅底”,既要“源头治污”也要“源头清洁”,既要“降碳”也要“增汇”。因此,要认识属地生态环境自然禀赋优势,也要紧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短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扬长补短,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宏观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力度和速度。
其次,强化攻坚意识。当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有的人思想认知上还不够全面深刻,甚至仍有误区,而且现实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加上治污攻坚的成效尚不够稳固,在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仍有不少难关要过,因此,务必保持战略定力,面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更新换代等推进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要统筹各部门政策和力量,密切协同。该依法倒逼的绝不后退一步,该帮助优化的要主动上前一步,该鼓励引领的要争取先人一步,确保步步为营。
第三,突出创新思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做法可供参考和借鉴,况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同,面对的形势和问题也各有所异。因此,务必结合实际,根据属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情况新特点,适时更新理念、创新思维,不断丰富生态环境保护深度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新方式、新手段。比如,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如果简单地照搬硬套,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这就需要各地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举措,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激励与约束作用。(王欣)